第153章_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笔趣阁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第153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3章

  第153章

  因此德军防御者会有感觉苏军进攻时人极其的“厚”,感觉怎么杀都杀不完(在东线狙击手等士兵回忆录中都有展现)。

  中后期,苏军装备逐渐变好,指挥艺术也有一些进步,虽然仍然集中兵力在突破方向上,但是冲击时把更多的团展开在了第一线,减少了第二线的团数量,这时的德军会感觉苏军兵线极其的“宽”,因此感觉多。

  并且后期苏军战役支援兵器的数量多到丧心病狂,因此会在进攻开始前频繁的进行大规模武力侦查,德军忌惮与苏军的火炮,经常会在炮击时撤出一线阵地,很多情况下苏军会凭借武力侦查就占领了一线防御阵地的诸多关键点,战斗开始后德军自然会觉得四面八方都是毛熊人。

  即使是这样,苏军的人力仍然在逐步枯竭,实际上,1945年毛熊军队的武装力量人数也终于出现了下降。

  但是苏军的装备数量却真正的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因此苏军活用筑垒地域这种模式,将一个师的火力兵器加强与一个团,在非突击地段大兴土木构建堡垒展开火力兵器,把多出来的人优先补给到快速兵团和近卫军中。

  而快速兵团和近卫军在反击阶段主要被投入在了突破敌军防御纵深或者迎击德军装甲部队的作战任务中,这也就造成了德军在苏军突破地域永远都会感觉苏联人多。

  第三,上面只是分析了为何在一线苏联能集结起来更多的人力物力,这往往能导致德军的后撤或者苏军的战斗合围,但是43年秋以后,苏军越来越多的能达到战役合围。

  要知道,苏军不像德军,装甲部队里掺机械化步兵(一个装甲师里面一团坦克,两团装甲掷弹兵(虽然只有一个营-二个营半履带化)),毛熊更多的是纯坦克装甲旅成装甲军的组织结构,导致苏军装甲兵可绕可突但不可强攻,强攻终究是步兵的活。

  因此苏军快速兵团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机械化军和骑兵部队这种装甲兵,机械化步兵,自行火炮的大杂烩。

  他们攻坚能力强,机动力出众,而机械化步兵的装甲车,基本都是美援,可以说,美援对于后期苏军的大纵深进攻,有着重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快速兵团只能扯碎战线,拉出战机,并且快速兵团的摩托小时和油料都是有限的,”装甲力量的唯一防御力就是来自于机动“,真正完成战役目标,还要填上快速兵团扯出来的空档,才能掐对面补给,吃对面的军队。

  同时和己方快速兵团建立联系给他们送上宝贵的补给让他们重新前进或者有机动力撤出战斗。

  而填这些空子,还是要靠苏军的诸兵种集团军,就是那些骡马化偶尔近卫了能坐坐车的步兵来完成的。

  但无论是步兵还是装甲兵,补给基本都是来源于铁路线,失去补给的军队很容易丧失突击力和行动力,其实这也就是XTL提出堡垒方案的一个重大原因。

  只要我有兵你的铁路枢纽,即使他们深陷重围,我也还有翻盘的希望。

  毕竟卡车跑公路是很难保证前线足够的补给的。

  更何况东线能用的路往往都是沿着铁路枢纽放射开的,因此在实际进攻中,为了维持补给,双方很多情况下要消耗摩托化部队宝贵的摩托小时来重新让一线突击力量重获活力。

  但是几个因素的存在让苏军能够打破这个窘境,在后期双方战法成熟,火力投射能力极强的情况下克服诸多补给上的困境。

  对毛熊指挥部来说,给养问题是很次要的,因为他们的士兵实际上不依赖于军队的食物供给。

  别国军队几乎把野炊车奉为神明,对毛熊士兵来说,如果它偶然看到炊事车,也表示欢迎,但是如果没有它,也可以几天、几周地过去,他们有一把玉米或大米就很满足了,甚至说大自然能提供给他们什么,他们就享用什么。

  他们是非常能适应自然条件的。

  毛熊军人是进行伪装、掘坑、挖洞等土工作业的能手。

  在一般短得出奇的时间内,他完全可以藏到地里去,采取挖洞或巧妙利用地形地物的方法,使你几乎找不到他的阵地。

  毛熊军人非常善于掩蔽,适应大地的环境并进行周密的伪装,从这方面看,俄军是加倍危险的敌人。

  有时甚至经过长时间的仔细搜查,都发现不了他们的阵地。

  因此,甚至在已经没有敌人的地面上,也要倍加小心。“

  毛熊的一个特点是,即使是他们的坦克师,所拥有的车辆也要比西方军队少得多。

  如果把这归咎于毛熊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差,那是错误的,因为即使是装备有马拉运输车辆的步兵师,其牲畜和四轮货车的装备数量也是很少的。

  而且,毛熊任何一个团或师在人数上,都大大低于西方军队的同级单位。

  但是,毛熊任何部队中的战斗分队的人数,却同西方的水平差不多。

  这是因为他们的后勤和行政管理机构的人员要少得多。

  毛熊除注意保持军官、军士和专业人员的额定标准外,不会为争别的人员名额而伤脑筋。

  当部队需要补充时,往往要补充大量的士兵。

  红军的后勤机关不要担心服装、帐篷和毯子以及西方军队认为十分重要的其它物资。

  在部队开进中,他们可以丢开给养不管,因为部队是“就地取食”的。

  补给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运送油料和弹药。

  甚至这些物资也时常用战斗车辆来运送。

  在毛熊的摩托化师里,士兵除了他自身携带的东西以外,再没有别的行李。

  但是,士兵却常常挤到运送油料或弹药的车上,聊以代步。

  缺乏运输汽车有双重的影响:战术上的和精神上的。

  由于摩托化师的车辆比西方军队少得多,因而它行动起来更加灵活,而且便于指挥、伪装和铁路输送。

  精神方面的影响也值得注意。

  每个西方士兵都与后勤休戚相关,因为后勤可以给他们带来食物和使他们得到安慰的东西,这样就使他们的艰苦生活能够过得去。

  若某部队在战斗中被歼了,幸存者常常聚集在野炊车或载有辎重的火车周围,一方面躲进一下,再者可以找些安慰物。

  甚至开小差的和患弹震休克的人通常也会以某种借口出现在这些地方。

  这一点跟俄军士兵是不一样的。

  俄军士兵只有他的武器,后方没有什么吸引物,没有野炊车,也没有行李车,能保护他的只有他的火炮、坦克或机枪,如果他失掉这些,就等于失掉了一切。

  如果是负伤到了后方,迟早也要再次被召上战场。

  这就是俄军装备车辆少给他们带来的重要好处。

  深明其士兵的心理,并正在设法变其弱点为强点。

  相比起毛熊人,英国人就幸福多了,基本上民众吃什么,军队基本也就吃什么。

  早在一战开始的的时候,英国出于稳定人心的需要,没有采取配给制,但他们后来被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上了一课。

  到了1917年12月,他们终于开始实施强制配给制。

  不强制不行了,当时英国国内的小麦存量只能维持6周了,很快,黄油、肉、糖类也进入了配给范围,要不是德国及时投降,英国绝对要爆发一波粮食危机。

  有了上次的教训,英国在二战爆发之际果断开始配给。

  首先在1939年9月,最先进入配给范围的是汽油。

  接着,粮食部和剑桥大学的一批学霸搞了一个实验,测试了一下“假如德国潜艇完全把运输线掐死,英国能否靠国内粮食生产扛过去”的课题。

  接受实验的人在获得定量食物的同时还要模拟战时劳作等活动。

  实验证明,只要分配合理,英国是可以顶过这一波的。

  有了这组高度秘密的数据作为支撑,英国于1940年1月8日开始对黄油、培根、糖进行定量供应。

  1940年底,愈发猖獗的德国u艇已经将英国的72.8万吨谷物和肉类在海里打了窝。

  当年的最后三个月,有15.9万吨粮食没能到达英国。

  不得已,英国人的食物配给清单越来越长。

  1941年3月,肉类开始实施配给。

  7月,油脂和茶开始定量供应。

  8月,除了蔬菜、面包、鱼、水果等少数品种,其他能想到的日常食物全部实施配给。

  鱼和水果虽然不受管控,但是出海捞鱼会遇见德国人,在果园种果子会看见德国飞机,外边运水果过来会看见德国鱼雷。

  这导致这两种产品的产量直线下跌到战前的30%,价格也蹭蹭往上涨。

  据说,在战时出生的英国孩子们没见过香蕉这玩意,他们认为这是传说中的水果。

  啤酒作为鼓舞士气的重要物资没有被管控,但由于缺乏劳动力和原材料,啤酒的产量质量双双下跌。

  除了吃的之外,衣服、肥皂、纸张全部被纳入管控范围。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家庭无论贫富都不能想旋啥旋啥。

  居民们只能带着粮食部统一印发的配给簿,根据里边的兑换券去兑换食物或生活物资。

  这玩意儿人手一个,包括丘大爷。

  标准方面,战时成年公民每人每周最高标准为227克培根与火腿、454克糖、113克茶叶、1先令2便士的肉类(540克,一斤多点)、227克奶酪、227克黄油、340克人造黄油、85克猪油、1个鸡蛋、1点7升牛奶。

  糖果和果酱按月配,每月标准是454克。

  最低配给标准的话,上述所有数据至少砍一半。

  儿童、孕妇、慢性病人、素食者、特定岗位工人的配给簿和别人不一样,他们会有额外的配给量。

  新鲜水果和鸡蛋牛奶优先供应孕妇和儿童,素食者用其他食物顶替肉制品。

  军队的配给量,除了男性军人每周的肉类为2.4千克,糖850克之外,其余与平民差不多。

  一开始,饭店不受配给制的约束,有钱人们可以疯狂下馆子旋饭。

  这一不公平的现象到1942年5月得到了纠正:公共餐饮每顿饭不得超过3个菜,且只能有一个荤菜,荤菜只能是一种肉类。

  除非特别许可,所有饭店不得在晚十一点到次日五点营业。

  每顿饭价格不允许超过5先令,超级无敌豪华巨型饭店可以另收费。

  英国政府还在学校和教堂设置了2000个所谓的“英国餐厅”。

  这种公共食堂为民众提供9便士的廉价饮食,还不用券,贫苦家庭和工人还拥有食品补贴。

  配给的同时,英国粮食部发起了“digforvictory”运动,号召全国人民在地里挖呀挖呀挖种粮食。

  一时间,全英几乎所有的闲置土地和公共绿地都被种上了菜和庄稼,有的还养了家禽、兔子之类的玩意。

  英国王室将艾伯特纪念亭周边的空地放开种菜,白金汉宫和温莎城堡的草坪也不例外。

  伦敦海德公园的草坪也变成了农田。

  有了王室做表率,全国的其他地方,从居民院子到高尔夫球场,从铁路两侧到体育场,甚至阳台房顶和炸弹坑都没有被放过。

  这“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大生产运动”在1943年给英国带来了100多万吨蔬菜的年产量。

  英国人还从媒体宣传上不遗余力地要求国民多吃菜少旋肉。胡萝卜在这个时段突然崛起,一度被插在小棍儿上代替了冰激凌的生态位。

  小时候被家长广泛告知的“多吃胡萝卜对眼睛好”这个事情貌似就是从这扎下的根。

  伦敦著名豪华酒店萨伏伊酒店的厨师长,弗兰西斯·拉特里,这位平时给王室政要和各路权贵做菜的顶级大厨受粮食部委托,开发出了一系列战时菜谱。

  他抛弃了平时那些贵到冒烟的食材,用朴实无华的“平民”食材设计了一系列特殊时期的食物。

  比如以粮食大臣伍尔顿名字命名的伍尔顿派。

  这道素食馅饼塞满了碎土豆、萝卜、花椰菜、胡萝卜、芜菁等蔬菜,再灌上燕麦片和碎葱煮的蔬菜浓汤,撒上芹菜沫,用土豆泥和全麦面粉做的面皮包好之后扔进烤箱。

  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主妇都具有厨师长的实力,吃惯了肉的英国人并不喜欢这道素菜。

  在通辽帝国出场过的那位英国大法师贾斯帕·马斯基林就吃了一回媳妇做的这个玩意儿,大法师果断给了差评,丝毫不顾及妻子用东拼西凑的食材才精心搞出来的这份辛苦。

  战争结束后,随着配给制的消失,伍尔顿派也不见了。

  还有一种“爱国面包”,由全英面包师联合会于1942年推出,是全麦面粉添加钙质和维生素后烤制而成,长得不好看,吃起来也拉嗓子,被命名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但这玩意儿好在不限量供应,随便旋。

  1942年,丑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丝弗来到应该,这款“希大爷的秘密武器”也上桌了。

  至于战时其它的食物大家也都熟悉,由于鱼和土豆都不在管控范围,因此炸鱼薯条成为了战时少数不受限制的食物之一。

  平民和军队都爱吃,丘大爷将其视为挽救英国命运的国民佳肴。

  英国最早的炸鱼薯条专卖店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一口大油锅和一个柜台,顾客们付钱之后直接将出锅的炸鱼薯条带走。

  到了1910年,英国有了超过25000家炸鱼薯条店。

  1920年,这个数量来到了35000家,第一家连锁店在1928年成立。

  到了30年代,这款食品开始被英国中产阶级所接受,出现在了各路餐馆的菜单上。

  战争中,贩卖炸鱼薯条的流动餐车走街串巷,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在整个战争期间,炸鱼薯条的需求量比战前多了30%。

  诺曼底登陆中,英军直接使用“炸鱼”和“薯条”作为前线识别身份的口令。

  美军也将这款英国的国民食品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而对于北极航线上奔波的英国皇家海军来讲,咸牛肉三明治是他们相对获得的比较多的食物之一。

  军舰上的炊事兵在不参战的时候会在厨房制作咸牛肉三明治,配上热可可,送到各个岗位上喝西北风的苦大兵们手中。

  这顿饭对于执勤的水兵们,特别是西北风专业户瞭望哨,是非常暖心的美食。

  战时英国海军供应的咸牛肉通常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粗盐咸牛肉。

  这种牛肉自近代以来就是英国军队最主要的军用口粮之一。

  这东西盐分极高,脱水后硬度惊人,保存期号称百年不腐,食用前需要用水泡一整天,并挤出多余盐分。

  有的水兵会用这玩意儿雕刻东西,还会做成烟斗。

  随着罐装技术的发明,咸牛肉罐头逐渐代替了桶装咸牛肉。

  这款先进的食物同老版本比起来口感好太多,也可以直接食用,符合军用食品的一切标准,很快就被列为了制式军粮之一,在两次大战中被作为军粮大量采购。

  利比希公司的弗赖本托斯牌牛肉罐头撑起了英联邦军队的伙食。

  早在布尔战争时期,他们的牛肉罐头就开始在南非英军中大量出现。

  二站中,该品牌迎来了鼎盛时期,仅在1943年就向欧洲战场提供了1600万罐咸牛肉。

  高峰时,他们的盎格鲁工厂有50多个国家的5000余名工人加班生产,每小时可以处理400头牛。

  这款罐头不仅在盟军中非常留行,德军在北非缴获以后也表示了高度好评,认为比自家的和意大利的都好吃。

  在英国海军的伙食序列中,能与咸牛肉的地位一教高下的,必然是罐装香肠。

  同咸牛肉一样,香肠也给疲于奔命在北大西洋上的英国海军官兵带来了难得的肉食。

  英国香肠通常在10-15厘米之间,不同地区差异不同。

  比如有着悠久历史,著名的坎伯兰郡盘肠最长能有1米,堪称当地文化遗产。

  英国法律对香肠含肉量有明确规定,比如猪肉肠含量不得低于42%,其他肉类肠不得低于30%。

  罐装技术出现之后,各香肠厂家也及时紧跟步伐,推出了自己的香肠罐头。

  一战及二战时期,英军罐装香肠主要由帕勒索普公司提供。

  该公司早在19世纪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肠生产商,并在一战时成为了军队供应商。

  不过在二战后,该公司没能继续自己的辉煌,最终消亡了。

  还有一款馅饼,这款长得像韭菜盒子的东西也是英国人及英军经常吃的玩意儿,里边的馅一般是牛肉和土豆。

  肉馅饼最初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不样吃。

  亨利三世曾经命令大雅茅斯镇每年向王室缴纳“由100条鳕鱼烤制的24个肉馅饼”。

  17世纪开始,肉馅饼逐渐走进平民阶层并迅速受到无产阶级的欢迎。

  在工业发达的康沃尔郡,矿工们由于需要自带午餐,于是就做出来了图上的那个英国韭菜盒子。

  厚厚且密封的面皮能够让里边的馅料长期保持温度,凉了的话就用蜡烛烧铁锹加热,外皮沾上煤灰就直接丢掉。

  这种简单又实惠的食物迅速流传开来,康沃尔郡的矿采完了之后,向全国扩散务工的前矿工们把这款馅饼也带到了全国各地,也成就了康沃尔馅饼的名声。

  馅料的内容其实并不固定,除了各种肉类,苹果和鸡蛋、无花果、巧克力、香蕉等东西都被塞进去过,其变化多端让英国人有一句古语:“魔鬼都不敢踏足康沃尔,因为害怕被做成馅饼”。

  诺曼底登陆的D日,厌战号战列舰的午餐就是康沃尔馅饼。

  舰长凯尔西按照传统,在吃馅饼的时候将一半饼丢进了海中,因为当时矿工们认为地下有精灵。

  同理,海上也是一样。

  吃的有了,喝的也不能少,众所周知,红茶这东西是华夏这传过去的。

  17世纪,茶由开辟新航路的的葡萄牙和荷兰人带到了英国,迅速在贵族圈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好评。

  经过一番研究与实践之后,英国茶商对华夏茶农的红茶最为感兴趣。

  19世纪,茶叶进入了几乎每一个英国家庭。

  由于从华夏买来的茶叶不够喝,英国人还在印度尝试种茶。

  最终在30年代,有名的阿萨姆红茶诞生。

  后来,茶叶种植扩散到孟加拉、锡兰(斯里兰卡),产生了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等知名品种。

  维多利亚时代,茶成为了英国人最重要的饮品,他们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茶文化,比如上午茶和下午茶,

  其中下午茶被视为正式且重要的社交活动。

  二战中,平民和军人每周有113克茶叶的供应。

  在太平洋战争中,英军在亚洲战场稀碎无比,但当日军兵锋直指阿三,马上就要祸害英国人的茶产地的时候,英军终于急眼了,把日军挡在了阿三外边。

  战争中的英军,无论是在北非沙漠还是在缅甸丛林,北大西洋或是西欧乡野,只要有时间,就必须坐下来喝一顿茶。

  他们甚至还有大量的流动茶水车服役。

  英军装甲兵比较尴尬,他们的车里无法煮茶,想要喝的话必须到车外边支起水壶烧水。

  在战争中的最后两个月,英军装甲兵37%的伤亡是在车外造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被党卫军中尉魏特曼打成狗的维莱博卡日之战。

  当时英军几乎全在车外边喝茶,突然一辆虎式就刷到了他们脸上······

  血的教训让英军装甲兵痛定思痛——车里必须能煮茶!

  在战后的第一代坦克——“百夫长”车里,英军安

  装了一个类似电水壶的车载加热器用来煮茶,必要时也能当锅使。

  他们把这东西称为“鼓舞士气器”。

  每个英军车组中最年轻那位萌新担任“加热器司令”,负责给其他人煮茶倒水。

  车里能不能煮茶甚至成为了英军判断装甲车辆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美军刚刚列装M1坦克的时候,英军军官前去参观。

  当这位英军得知里边不能煮茶,立即表现出了极大的嫌弃。

  美军后来向英国订购了10000台车载加热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英军也会吃一顿狠的。

  比如罗德尼战列舰1944年圣诞节的晚餐就包括烤火鸡、烤猪肉、烤土豆、苹果酱、奶油番茄浓汤、青豌豆、布丁、水果及各式干果,以及水果蛋糕、巧克力松饼、热可可、咖啡、冷盘火腿、腌菜拼盘、肉馅饼等等。

  陆军官兵在闲暇时候还会抓只兔子来料理一番,当时英国本土并不管制兔肉,因此很多士兵拥有做兔肉的手艺。

  空军的话,比如617中队,他们在执行要命的任务之前,会饱餐一顿珍贵的培根煎蛋,这两样东西都是实打实的管控食物之一。

  英国的后勤实力虽然比不得丑国,但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句俗话虽然古朴,但是确实十分精炼,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一天不吃东西,那肯定要饿得慌的,在军事科学上,关于这七件事的问题被统称为一个词:后勤。

  在历代战争中,人们发现,离补给基地越远,后勤的难度也越大,因此,远离补给基地进行远征一贯是风险十分巨大的行动。

  历史上因为后勤而导致战争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英国来说,他们的后勤实力在日后的马岛战争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1982年4月2日,在一场武装游行后,大批的阿根廷部队登陆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将英国驻岛部队礼送出境。

  加尔铁里光荣宣布马岛回到了阿根廷人民的怀抱,并迅速调集总数达的13000名士兵,稳稳地盘踞在岛上。

  阿根廷摸老虎屁股的理由很简单:要想夺回马岛,已经龟缩到北大西洋的英国海军要展开一场跨越1万余海里的远征,这在阿根廷的放羊娃看来,简直是登月计划一样的天方夜谭。

  不管三七二十一,英国马上作出了武力解决问题的决策。

  接下来,英国军队发现马岛这块骨头不是很好啃,有几个问题要首先解决:

  1,如何能在几天之内调集一支在数量上压倒阿根廷驻军的兵力;

  2,如何将这支兵力安全地、刻不容缓地运往南大西洋;

  3,在失去战略突然性的情况下,如何成功地实施敌前登陆;

  4,如何支持和支援突击部队,直至收复福克兰群岛。

  八十年代的大英帝国已经是江河日下,能投送到马岛海域的作战部队相当有限。

  参加战争的一线陆上作战部队主力是海军陆战队第3旅和步兵第5旅,还有英军唯一的伞兵团(共3个营)和一些特种部队。

  从头打到尾,英军的总兵力只有8000多人,与阿军的13000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可以说,从数量上,英国军队已经处在了下风,只能寄希望于自身战斗力能够压倒对手。

  同时,更重要的是,这场万里远征一点漏子都不能出!

  于是乎,世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家海军历经风雨、硕果仅存的后勤舰队之上。

  整场马岛战争中,英军的后勤舰队无疑是最大的功臣,同时也是编制最大的单位,包括2艘两栖突击舰、6艘登陆舰、3艘支援舰、2艘补给船、3艘医院船,总吨位15万吨。

  皇家海军的胃口还远远不止这些,根据战时法令动员法令,军方征用了共计56艘商船,约66.6万吨。

  这些船里包括油轮、破冰船、运兵船、修理船、医院船、弹药运输船、淡水补给船、被服补给船、食品储藏船等,堪称五花八门的大杂烩。

  这些后勤船只约占特混舰队舰船总数的61%,排水量计约占总吨位的82%。

  这些被征用的商船总共运送了10万吨各类物资、95架飞机上前线。

  在战争中,英国军队的作战物资(弹药、油料、食品、轮胎)的消耗量大大超过了计划数字,但英军后勤系统仍基本满足了前线需求。

  让我们再来看看阿根廷方面,虽说阿根廷距离马岛的距离离英国近得多,但仍旧有数百海里之遥。

  而在马岛上部署一支数量足以阻挡英军登陆部队的陆军,是阿军在马岛上的主要挑战。

  到4月30日马岛被英军全面封锁时,岛上阿军已有13000人。

  马岛自然条件恶劣,缺乏现代工业和可种植的土地,人口仅1800人,对于一支13000人的大军来说与荒岛无异。

  在马岛,除了部分给养外,其余所有补给品和都需要从阿根廷本土运来。

  理论上来说,维持一支13000人的大军在马岛驻守三个月以上时间,需要以下物资:

  1.各种给养。一天总需要量为58.5吨,平均一人份为4.5公斤(包括平时伙食,战时应急口粮,以及酒类、烟、果汁、茶、手纸、肥皂、剃须刀等日用品)。三个月共需要5300吨。

  2.各种燃料。一天总需要量为243吨,平均一人份为18.7公斤(包括取暖用,飞机及各种机动车用等)。三个月总需要量为22000吨。

  3.被服、通信器材、车辆零部件、医药品等。平均每人一份为2.6公斤,三个月总需要量3100吨。

  4.营房及阵地的建筑材料。一天需要量为105.3吨,平均一人份为8.1公斤,三个月需要9500吨。如果算上铁丝网、地雷等物资,则三个月共需21500吨。

  5.弹药。一天需要31.2吨,平均每人2.4公斤,三个月共需2900吨(战时弹药消耗量有时会增加到200至300吨/天)

  6.水。一天总需要量为78万升(约804吨),其中平均一个人的份为60升(包括饮用、洗涤、炊事、保养武器等)。马岛有一定水资源,但也需要专门的装置处理后才可使用,包括净水、煮沸、融雪等装置。否则军队将陷入缺水的境地。

  这些物资是保证一支13000人的军队在岛屿上驻守的基本物资数量,合计大约5万吨,将这些物资运至岛上,需要总排水量8万余吨的运输船舶。

  首先说海路运输。

  阿根廷本身有160万吨的登记船舶数量,拨出8万余吨看似小菜一碟,可由于主要物资的集中地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距离马岛大约3000余公里。

  以运输船10节的航速计,去一次马岛大越需要6天,加上在港口的物资装卸,转移,堆放等,需要将近10天的时间。

  接下来说转运。

  在1982年,马岛上的斯坦利港可以停泊7000吨级船舶、长150米的码头不过2个,货物疏散能力有限,因此,大批船只运送物资一齐开来必将浪费时间。

  此外,南大西洋恶劣的气候条件也为卸载物资增加了难度。

  然后说陆地运输。

  等到物资从船上卸下后,将物资分配到士兵手中、构筑防御体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陆地上卸载物资除了吊车之外,阿根廷军队还需要1至2个汽车营进行运输,以及2至3个工兵营用于改善和修补质量差的道路。

  最后,修筑工事、部队营房还要时间。

  初到马岛的13000名阿军中,除了少量部队和司令部可以住在英国原总督府和兵营中外,其余大部分官兵长期住在帐篷里。

  在这时,需要3至4个建筑工兵营迅速搭建活动房屋以收容兵员,并构建阵地以备战斗。

  这些设备,同样也需要运至马岛。

  这些,就是阿根廷军队需要面临的后勤问题,以国力为衡量,并不比长途跋涉的英国皇家海军轻松。

  结果,在战争最初,阿方的军事准备只能用拙劣来形容。

  阿军总共在岛上驻扎了13000人的大军,这个数字虽然看上去很可观,但那仅仅是政治筹码,不能算有效的作战部队。

  首先,马岛的作战环境并不是阿根廷陆军所假想的作战环境。

  因此,除了阿根廷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外,其他的陆军部队对于这一环境可以说是陌生的,更何况许多阿军士兵不过是只训练了3个月的志愿兵而已。

  雪上加霜的是,对于现有的这些士兵,阿军方也没有好好的部署。

  这支13000人的大军运到岛上,国内便是一片欢腾、庆祝胜利了,完全不考虑部署情况。

  马岛地表到处都是泥炭,如果普通车辆行车及其困难——恰恰守岛阿军缺乏的就是越野车。

  至于在马岛上修路,阿军似乎并没有这种意识,也没有将足够的工程车辆运至岛上。

  更夸张的是,阿军有一部分依靠空运来的陆军部队,他们的重装备直到英军完成封锁时也没有能通过海运运来。

  同时,由于马岛地下水位高的因素,部队连工事都很难修建。

  因此,守岛阿军只能收缩在一个又一个互相之间几乎不能支援的据点里,缺乏基本的防御体系。

  如何能让士兵有一个优秀的居住环境、而不是住在帐篷中?这些小事压根就没出现在阿根廷军政府的脑子中吧。

  4月30日,英军以南乔治亚岛为最后补给点,开始完成对马岛的全面海空封锁,马岛战争的大势已经完全敲定。

  俗话说的好,用智不如趁势,在最初的造势中,阿军完全失败了。

  相对于阿军,英国海军在刚开始的境况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间到了4月30日,英国海军居然在物资补给的工作上大大胜过阿军。

  地面部队克服困难、陆续抵达战区,齐装满员,士气高昂。

  由于挪威的地形和自然环境和马岛类似,英国海军陆战队相对于阿军更为适应马岛。

  到了4月30日,马岛似乎成了英军的主场。

  5月21日,英国海军陆战队按着操典在马岛登陆。

  在冰冷的岛上,阿根廷军队终于被政府在后勤问题上的散漫态度推向了深渊。

  阿军被泥泞地形分割为多个据点,缺乏物资、饥寒交迫,完全无法阻挡英军的攻势。

  在直升机的帮助下,英军在岛上稳步推进。

  即便兵力总数不如对手,英军却能屡屡集中优势兵力、对阿军发动进攻。

  6月14日21时,阿军停止了抵抗,宣布无条件投降。

  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没料到战争会在不到一个月内画上句号。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g89.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g89.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