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中山王国的叛乱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笔趣阁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613章 中山王国的叛乱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13章 中山王国的叛乱

  山北王国。

  归人城。

  大明总兵府。

  十几名文书忙碌着,其中最年轻的,正被人训斥。

  年轻人很委屈。

  “算了嘛。”

  总兵杨文出现,上前劝道:“人家刚离开学校,万里之遥来实践,你这么严厉,岂不是吓退了他,总要给别人一点时间来适应。”

  老文书听到总兵的话,这才收敛了一些。

  “军中可不管你懂不懂,只有成功和失败,你做得好,那就是好,做的不好,平日里表现再好,那也是不好,让你整理舆图,你跟我讲舰队在海外,没有办法。”

  “军队没有这个说法,没有办法也要有办法。”

  文书又说了一通后,才放过了年轻人。

  年轻人双眼微红,又羞又愧,还有些气馁,狼狈的离去。

  “你呀,太严厉了。”

  “他们可都是宝贝,能在这里呆几年?何必呢。”

  杨文感叹道。

  科举的改革,虽然界限不再犹如以往那么清晰,可国子监出来的国子们,无论是关系网还是前途,都不比进士们差。

  “事情虽然不大,可遇到问题就不管了,那我怎么办?”

  老文书不满的说道。

  他们的事情,从来没有清晰可做的,哪样事情不是从无序中找出有序,需要的是主动性强的人材,而不是按部就班。

  按部就班谁不想呢。

  杨文也没有过多言语。

  不久。

  各方的情报和资料汇集起来,有些是证实了的,还有一些是推测,根据现有的情报进行的推测,大致未来的方向,这些东西都会被保存起来,定期输送到朝廷。

  朝廷的部门,会把各地的资料储蓄起来,有的会查核,有的可能原封不动的放入仓库吃灰,每十年,或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后,才会进行销毁。

  成为了朝廷了解文武官员在各地做事详情,以及查处地方资料的重要手段。

  会议室内。

  十几名文武官员分别坐下,领头的是杨文。

  杨文举着手里的册子扬了扬,然后说道:“根据兵部送来的消息,我们这边要减缓动作。”

  “为什么?”

  “听说皇后病重。”

  杨文说道。

  听到这个解释,有些人面露不满。

  杨文随后又说道:“太子殿下也说了,大明年年对外战事不断,特别是这些年在西部的战争,大明国内消耗的厉害,不光军士需要休养,国家也需要恢复。”

  “所以接下来的两年里,不会支持外部的战争,以稳为主,各地都需要配合朝廷的要求,不得擅自开启战端,否则必会严查。”

  有的人理解的点了点头,有的人越发的不满。

  “倭国幕府和大内氏的事情,难道我们不管了?”

  “还有那中山王国的北地监守尚忠,如果不是我们的压制,他早就要对山北王国发动灭国之战了,一直虎视眈眈呢。”

  琉球王国目前并不是正式的称呼。

  山北王国的范围和土地最大,包括周边的岛屿,也是最早向大明进贡的王国,但是隔壁的中山王国因为老国王的治理,以及全力学习大明的文化,购买大明的物资,反而实力发展的最快。

  历史上,老国王活着的时候,已经吞并了山北王国,并且任命次子尚忠为山北地区的监守。

  当老国王去世后,尚忠又回头吞并了中山王国,最后拿下山南王国,统一了琉球,才被大明册封为琉球国王,三国正式成为琉球王国。

  所以这些年来,大明军舰的到来,与山北王国不谋而合。

  山北王国多的是土地,缺乏的是实力。

  而大明军舰需要土地成为基地,而实力强悍,所以山北王国直接把归仁城送给了大明的海军,成为了他们的驻地,而且以低价供应大明海军粮食。

  乃至中山王国的老国王去世,次子尚忠成为了国内的一名普通将领,实力虽然也很强,可毕竟不如历史上那般,面对有大明支持的山北王国,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直不敢乱来。

  “根据送回来的捷报,我们的目的已经达成,幕府军必然会撤军,否则缺乏粮草的他们,将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倭国方面,至少年余内不会有大问题。”

  其中的官员出头解释道。

  “以大内氏的实力,不会有溃败的危险,必然坚持到幕府军的撤军,至于琉球这边,我们相信,尚忠监守以前不敢乱来,如今同样不敢乱来,他的哥哥也不会允许的。”

  “各位同僚的心愿,大家也能理解,可是天下之事急不得啊,必须有个规划,按照规划预期行事,方能得偿心愿也。”

  会议最终结束。

  从辽东一起跟随杨文到来琉球的吴高,两人先后进入偏厅。

  偏厅的煤炉上放着水壶。

  木板搭在煤炉的周围,形成了桌面,摆放了一套国内带来的茶具,杨文亲自把茶叶放入茶盅,随后提起茶壶倒了两盏热茶。

  “喝茶。”

  杨文热情的邀请老下属。

  吴高没有扭捏,两人一起共事十余年,当年还是太祖皇帝的指派,一起去的辽东,十余年的时间眨眼而过,不想二人会远在海外。

  “下面有不小的埋怨啊。”

  吴高话中有话的说道。

  杨文点了点头。

  “暹罗那边抽掉了不少军力,连我们这里都要延后,不少人把责任归于老夫。”杨文无奈的笑了笑。

  他和吴高二人,是太祖皇帝在时,派去辽东监视燕王父子的。

  虽然事情都过去了,本来并没有风浪。

  可这两年里,许多事情的原因,被人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否则倭国的事情,不比暹罗重要么,为何因为暹罗,却忽视倭国。

  西征军吃了很大的苦,可也捞到了最大的功劳。

  张辅和朱能这批将领,是皇帝父子的自己人,谁也不会怀疑,也没有要去和他们争。

  随着国内多年来的安稳,战功的需求,逐渐在海外开始浮现,越来越多的将领们知道,想要被提拔起来,需要实打实的战绩。

  那么海外无疑是最好的去处。

  西边是大头。

  然后是东南亚,东亚方向。

  东亚又分为高丽、倭国、琉球。

  东南亚那边的文官领头是杨士奇,解缙这批人,太子殿下的亲信大臣们,还有顾成等老将,所以琉球的大明官员们,认为他们的领头人不行。

  也就是杨文不行。

  正因为杨文,导致他们这边争不过南洋那边。

  大家辛辛苦苦不远万里奔赴海外,为的是情怀吗?当然不是,为的是利益啊,无论是自身的前程,又或者是为了发财。

  “老夫已经向朝廷递交了辞呈。”

  杨文挥了挥手,阻止了吴高要相劝的话,继续说道:“朝廷的事情,越发的看不懂了,你日后也要当心,趁早调回国内吧。”

  “日后国外的争斗,比国内的争斗还要厉害,你我都是无根之萍,还是尽早脱身的好。不过呢,老夫年岁大了,回老将养老也算是功成名就,你还年轻,最好去兵部或者五军都督府谋个职位。”

  吴高听完后,两眼有些出神。

  急流勇退。

  他有些不甘。

  可杨文总兵说的很好,他们属于无根之萍啊。

  领兵在外的将领,谁能在朝廷无人,没有朝廷大佬背书的将领,所有人都不会放心,包括皇上,这是政治上的必然,大家都默契遵守的默契。

  一朝天子一朝臣。

  看来老将官看得比自己长远。

  东洋和南洋的利益之争,东洋各地的众人们,都不会愿意旧派停留太久,“耽误”他们的利益。

  浦添城。

  建于一个珊瑚礁长约400米的断崖上,地势险要。

  根据《中山世谱》等琉球官方史料记载,浦添城建于12世纪,为舜天王所建。

  在舜天王朝、英祖王朝和察度王朝,浦添城一直是琉球的都城。浦添城内的建筑物曾经过多次改建,历史上未来萨摩藩入侵琉球之际,被萨摩军队焚毁。

  由于浦添城地势险要,适宜防守,日美冲绳岛战役中,日军在此建立据点进行死守。

  美军发起先后十一次进攻,经过三周时间才攻陷此地。

  浦添城被日本列为国之史迹,后世,在浦添城遗址上曾发现中国式瓦当等文物。

  老国王的次子,现国王的弟弟。

  尚忠眺望着北方。

  年轻的尚忠能言能武,少年时期就交好了一帮朋友,随着和朋友们的长大,形成了一帮圈子,令现国王非常的忌惮,无奈的打发边地。

  一个有才能的人,随着他的野心,并不甘于现状。

  “这把短铳,是上朝军中军官的制式武器。”

  尚忠听到后,拿在手中仔细的观看。

  “翁盛光,你从哪里弄来的此物。”

  “我买的。”

  尚忠闻言没有怀疑。

  洪武朝的时候,上朝太祖皇帝钦此了琉球国一批匠户,这批匠户成为了各国最重要的人,翁盛光就是这批匠户的子弟。

  虽然并没有在国内身居高位,可影响力并不小。

  百年后。

  琉球王国的主要政治势力,就是这批匠户的后代们,包括琉球王国的三司官,相当于国内的宰相,一直被他们把持着,后来萨摩藩的入侵,才导致匠户后代们政治势力的衰退。

  这样的武器,以翁盛光家的地位,的确有可能从大明获得。

  “这短铳怎么使用?”

  尚忠好奇的问道。

  尚忠与大明匠户子弟们从小一起长大,关系非常的密切,也是未来匠户子弟们登上琉球王国政治舞台的开端,双方互相成就。

  翁盛光上前帮忙安装火药和铅弹。

  “扣发此处就行。”

  翁盛光最后指了指扳机。

  尚忠对准远处,根据朋友的教授,最后发出了火光,手臂为之一震。

  城头上的声音,让远处的几名军士吓了一跳,回头望去城头上在主人,见并没有事情发生,这才转回了脑袋,没有继续理会。

  “厉害吧?”

  翁盛光大笑道。

  尚忠回过神来,对手里的武器爱不释手。

  如此的神器,果真了得。

  “的确厉害。”

  “既然你有这么厉害的武器,总不能让神器蒙尘,否则岂不是暴殄尤物?”

  尚忠眼睛一亮。

  都是小时候一起玩闹长大的,互相知根知底。

  “你想说什么?”

  “我知道你不甘于现状,其实我们也不愿意,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一句话,叫吾可取而代之,你是老国王最喜欢的儿子,还有我们的支持,凭什么不能当国王。”

  翁盛光诱惑道。

  翁家是琉球国后期老牌的政治势力,一直到萨摩藩入侵琉球,投靠了萨摩藩大名。

  “郑家兄弟他们愿意支持我吗?”

  尚忠不在隐瞒,直接询问道。

  “他们家没问题。”

  翁盛光打着包票。

  其实郑家并没有松口,他们不愿意搅动中山王国的局势,已故的老国王,对他们非常的优待。

  郑家兄弟同样是琉球国的老牌政治势力。

  这些家族都有一个特点,洪武朝太祖皇帝派来的匠户。

  不过因为常年的政治斗争,在萨摩藩入侵的时候,翁家选择了投靠萨摩藩,而郑家在政治上落败了,最后流落大明,谋求朝廷的支持。

  可那时候的大明积弊丛生,自顾不暇,自己都没有几天的存在了。

  有野心的人不会畏惧失败。

  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成功。

  尚忠和翁盛光表明了心迹后,很快又拉拢了郑家等家族,通过这些华人家族,了解山北王国大明军队的动向,以及当地官员的想法。

  吞并山北王国肯定是不敢的,大明军队也不会支持。

  但是中山王国的华人们支持的政治势力,希望获得山北王国大明海军将领们的认可,得到了许多人的默认。

  于是在山北王国的大明海军未返回的时候,尚忠领着自己军队,突然扯旗造反,先是突袭拿下了伊波城,招降纳俘,军力达到了三四千人。

  都城首里得到消息时,已经是第二日的下午。

  此时的尚忠,已经带领军队抵达知花城。

  知花城同样没有防备。

  加上城内的内应,不费吹灰之力落入了尚忠的手中,当知花城陷落的消息传到,中山王国国王彻底慌了,一边催促集结军队,一边让使者去大明军队驻地求援。

  越来城已经有了防范,并且忠于新国王,所以抵抗很强烈。

  使者坐船抵达了归仁城。

  此时的杨文才得知,中山王国乱了起来。

  杨文知道自己留在琉球的时间不多了,一个控制不了当地的都督,朝廷不会接受的。

  中山王国的事情,他相信内部不少人知情,可自己竟然丝毫的风声都没有收到,那就是自己的责任了,对于基地的掌控,自己失去了人心。

  “中山王国事已至此,老夫只有一个要求,必须结束内乱,不能影响大明的影响力,否则对大明造成了损失,恐怕就不是老夫去留的问题了。”

  召集了众人后,杨文当众说道。

  众人连连称是。

  有些人希望的是杨文离开,为的是利益,做的太过分,伤害了国内的利益,岂不是属于自己误了自己。

  他们也的确没有做什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中山王国没有等来大明军队的平叛。

  尚忠见不能拿下越来城,选择冒险绕过此城,直奔都城。

  北边的伊祖城,南边的幸地城等地,尚忠都不在顾及,靠着当地华人的通风报信与支持,一路兵临城下,围困了中山王国都城。

  中山王国的国王,在城头质问弟弟,为何要造反。

  尚忠说自己是蛮人,不懂礼仪。

  让中山王国国王不话可说。

  见事已至此,国王选择了开城投降,免去了城中的兵灾。

  进城的第一时间,尚忠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通知归仁城的大明军队,他将会成为新的国王,并且遵守大明的规矩,第二件事就是派去使者朝贡大明,向大明说明情况。

  没多久。

  出击倭国的海军返回了基地,因为幕府大军的确撤退了。

  归仁城的文武官员,各写了两份奏疏送回国内。

  还有中山王国的使团。

  ——

  永乐五年。

  九月。

  皇宫已经在准备着皇后的丧事,太医们使劲了所有的本事,也只能到这一步了,没有人觉得还能救回皇后,皇帝托付一切国事于太子。

  朱高炽非常的伤心。

  大明朝。

  爱他如爱自己性命的,非母后莫属。

  只是朱高炽习惯了忙碌。

  他是个停不下来的人。

  上辈子就是如此。

  一生中从来没有停留过一刻,永远让自己保持在奋斗中。

  所以他的一生,仿佛并没有遇到过“槛”。

  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撒马尔罕好不容易平定了,结果父皇离开不到三个月就有了叛乱,几个月来总是不断,仿佛闹不完的事情,也不知打他们在闹什么。”

  “我才下了旨,这两年里,要恢复民生,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主,结果琉球中山王国来了场政变,更让我震惊的是,归仁城的明军在干什么?”

  朱高炽生气的说道。

  中山王国新国王的使臣,朱高炽没有接见。

  莫名其妙就换了国王。

  还有当地总督和总兵的奏疏,说法也一致,一说是当地人心支持的新国王,一说是递交辞呈,说自己力不从心,希望朝廷另派贤能。

  兵部的金忠,齐泰,还有内阁的诸人都回答不上来。

  距离太远,他们还没来得及搞清楚详情。

  谁也不敢用自己收集到的丁点情报来做出判断,这样太不负责任了,所以哪怕朱高炽也很生气,最后仍然没有做出决定。

  不过大明的使臣已经出发,第一要务是保住中山王国的原国王。

  至于日后的决定,有朝廷大臣们商议后,是认可现在的新国王,还是惩罚现在的新国王,那么老国王的生死就是最大的问题。

  同样。

  琉球地区。

  参将吴高亲自抵达首里城,要求交出原国王。

  王宫内。

  郑氏家族兄弟,与翁盛光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不过诸多的海外华人支持郑氏家族,不愿意违背大明军方的意愿,要求保住原国王的性命。

  坐在台上的尚忠,看着争吵的大臣们陷入了沉思。

  郑家大兄不理睬翁盛光,而是走上前几步,深呼吸一口气,大声的说道:“上朝的意愿无法违背,大王虽然居于王座,可最终也需要上朝的同意,事情到了这一步,大王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下一步等候上朝的决定即可。”

  把命运交给别人的手中,尚忠平静的看着郑家大兄。

  翁盛光没有说话。

  他们该到手的利益已经得到,其实并不在乎上面的王位坐着的是谁,哪怕他和郑家的争执,也不过是做个样子而已。

  尚忠如果是个聪明人,就应当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尚忠的确的是个聪明人。

  郑家的说法,并没有让他生气,他知道,郑家才是为自己考虑,如果与大明军方翻脸,以归仁城明军的实力,自己很难抵抗。

  就算扛住了对方,可其背后还有完整的大明。

  只是尚忠有些失落。

  他知道父王的遗志,统一整个琉球,建立强大的王国,父王终生都在为此努力,并且已经万事俱备,直到明军的到来,打破了父王的野望。

  而兄长对于大明没有丝毫的违背,更甚至安于现状。

  为什么比山北王国面积小一半的中山王国,能常年压着山北王国,靠的就是一口气,等这股气泄掉了,而中山王国上有山北王国压制,下有南山王国牵制,必定疲于应付,潜力不足,未来无法与之抗衡。

  难道中山王国永无出头之日吗。

  最后。

  尚忠没有乱来。

  哪怕他并不想交出兄长,可还是按照明军参将的要求,把原国王交给了大明的军方,带回了归仁城。

  大明使者抵达琉球的时候,得知原国王在归仁城,内心松了口气。

  看来地方上的文武还是保持了大局观的。

  斗而不破,问题就不大。

  使者还有没有公开的差事,根据内阁的要求,查访清楚当地的政斗形势,如果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归仁城迎来的不光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会是大换血。

  杨文要遭受牵连,其余文武官员同样没有好果子吃。

  大明国内蒸蒸日上,强大的国力下,海外各地并没有脱离控制中,保持着朝廷控制的态势。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g89.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g89.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