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工业的道理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笔趣阁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123章 工业的道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3章 工业的道理

  第123章工业的道理

  在北平城外的铁道小站,已经有了乘坐铁道的乘客,但是很稀少,一天之中大多的时间段是没有人的。

  今天显得有点特别。

  这座小站的台阶上,竟然等候的有十几个人,其中一个左腿是木架的人,打了一个哈欠。

  “马管事,昨晚没有休息好?”

  “家里有点事。”

  马王宣振作了精神,语气沉稳的说道。

  “你现在可是小王爷身边的红人,家里的事,随手就可以解决。”人们恭维道。

  马王宣笑了笑,没有继续理会。

  很快,人们重新恢复了安静,在等待小王爷。

  “来了。”

  人们迎了上去。

  根据小王爷的安排,他们将会去密云,离北平将近两百里,不是一两天的事。

  朱高炽见人都到齐了,直接下令出发。

  二轮马车比四轮马车有很多缺点,但事物具有双面性,二路马车更加的灵活。

  对道路的要求,比四轮马车要低。

  至于马车的减震技术,西方也还没有做出实质性的突破,而且自从古罗马灭亡后,西方的四轮马车在民间早就不流行了,主要是王室的象征。

  朱高炽感受着颠簸,乘坐的体验并不愉快。

  减震技术工厂倒是有,可北平通往密云的道路,修的并不坚固,毕竟立国不到三十年。

  不过西方工业革命后,减震技术是有所突破的。

  不光是减震技术,还有很多在原来传统技术上突破的新技术,都超过了中国。

  这个时期的西方人,内部竞争激烈,对技术是不封锁的。

  各国频繁出使中国,希望能恢复明中末时期的海上贸易,成为独占鳌头的国家。

  荷兰派出了三次,葡萄牙派出了一次。

  规模最大的,是英国的使团,在公历一七九三年出使大清。

  连发明才十年的热气球,都带到了中国。

  还有许多的其他礼物,包括四轮自动转向带弹簧和玻璃的轻便马车,装备有一百门主炮的“皇家君主号”风帆战舰模型,英国军队普遍使用的燧发枪等。

  这些都是西方引以为傲的新发明。

  这些事物,都被“盛世”的乾隆拒绝并禁止了。

  英国使团对清朝国内记下了大量的风俗人情的记载,包括绘画了不少的图画。

  使团的负责人,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写道:满清至少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没有发展和进步,甚至在后退,当我们每天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这篇日记,流传后世,被选入教科书,成为了一道选择题。

  使团的结论。

  就现政权(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

  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这次使团带回英国的大量资料,英国议会认为中国已经是个愚昧的国家,不再是理想国。

  坐在二轮马车上,没有多余心思的朱高炽,闭着眼睛,上半身随着车厢晃动。

  “小王爷,要不要再加层褥子?”马王宣关心道。

  小贵人年少。

  路上辛苦,马王宣非常担心。

  朱高炽微微摇了摇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中华重工是一个集团,并且在逐渐改变北平的生产方式,虽然自己成立了许多的部门为自己分担。

  但在许多方面上,都需要他来引领。

  对于日后技术上的突破,朱高炽并没有怀疑,反而持有信心。

  唯独在社会的分配问题上,让他举步维艰。

  社会的分配,如果按部就班,以工业发展的自然脚步,需要以百年为进程。

  而自己想要的更多。

  不但要在三十年内完成工业革命,还要做出更先进的社会分配。

  “小王爷,到了驿站。”

  朱高炽被马王宣叫醒,中止了思考。

  从马车上下来的,是中华重工的核心构架人员。

  例如舵手周世丰,技术人员三万,小九,王本,李二,管理人才徐宁,高长芳,高珍,自己的行政秘书马王宣等。

  他们是自己的左膀右臂,负责中华重工按照自己的心意前进。

  “等下开个会,让驿站提供一间房子。”

  朱高炽吩咐道。

  马王宣立刻去安排。

  燕王府嫡长子出行,驿站自然不敢怠慢,没有房子也要腾出来。

  小王爷随口一句话。

  驿站就大动干戈,这些白身,又一次直面感受到权贵带来的权势,作为参与者,人们各个精神饱满。

  这也是一股士气。

  不久。

  众人到齐,朱高炽坐在炕上,其余人或坐在椅子上,或坐在圆凳上,毕竟条件不足,显得简陋。

  朱高炽对环境不怎么在意。

  屋子简陋又怎么样。

  这间屋子里面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他要加速工业革命的进呈。

  工业革命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的突然激增,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加速增长,并不能完全用一场“革命”来形容。

  它有自己的事物发展的进呈规律。

  自己打破了这个规律,短时间内上马了许多的工厂,导致盈利水平下降。

  眼前许多人都在担忧和忧虑。

  例如马王宣在马车上告诉自己,高珍想要见自己一面,不过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

  等去密云的路上,再见一见他。

  从一个农业国,想要变为工业国,虽然有后世的经验,但是毕竟大明的生产力不一样。

  “当今追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你们觉得和我们的工厂,有什么矛盾之处。”

  众人没想到贵人会说起这件事,他们还以为贵人开会,会谈密云开铁矿,办铁厂的事。

  贵人不涉足煤炭,却要开采铁矿,许多人都不明白之间的区别。

  “农业和工业,前者让人们都留在土地上,而工厂也需要人。”周世丰眼界开拓。

  和贵人接触的更久,看到的事物更多,第一个说出了关键。

  “不错。”

  “也就是说把人口都要集中在土地上。”

  朱高炽笑道。

  人们露出佩服的眼神,变相拍着周世丰的马屁,周世丰很低调,脸色平静。

  “人以食为天,自然以农为重,这个道理是没有错的。”

  “但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

  “无论是技术,还是风俗人情,明朝和前朝,唐宋都是有变化的。”

  “这说明时代的需求不同。”

  “其余不提,只我朝的铁产量,就已经超过了历史巅峰的宋朝,证明了生产力的进步。”

  “生产力和大家讲过了无数次,诸位都是明白的,有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众人开始认真起来。

  高珍举手。

  朱高炽颔首示意。

  高珍是柜外的掌柜,背靠中华重工,有深厚的跟脚,在外面见到的世面多。

  而外柜竞争激烈,促使他不敢松懈。

  对有些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也敢当着贵人的面展现自己。

  换成万三就不行。

  “只有满足了农业,才有技术的突破,我朝国土面积大,而人口却不如宋朝。”

  “农业上比宋朝更富裕,所以人均用铁量,超过了宋朝。”

  众人恍然,不少人都认可高珍的说法。

  朱高炽鼓了鼓掌。

  “伱说得对。”

  “但是有个问题,为何技术发展的缓慢呢?例如风箱技术,冶铁技术,几千年来都在发展,却并没有质的突破。”

  “因为需求不急迫。”

  高珍穿着工衣,属于大明的服饰,外表和古人无异。

  朱高炽露出赞许的眼神。

  高珍得到鼓励,说的越发细致起来。

  “人们自给自足,自然对外界没有需求,没有需求,自然也就没有技术大的突破。”

  “那么创造需求呢?”

  朱高炽继续问道。

  高珍被问住了,回答不上来。

  其余人也都低下头。

  朱高炽没有失望,答不出来才正常,后面的问题,就涉及到工业变革的核心。

  是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本质变化。

  “咱打个比方。”

  “我大明有十个人,九个人在土地上劳动,是不是生产力也束缚在土地上。”

  在薪柴时代的社会中,是符合需求的。

  人们纷纷点头。

  “换句话说,土地的产出,能满足十个人的需求。同样的土地,十个人种地是这么多产量,三个人种地,也是这么多产量。”

  “那么可否只让三个人种地呢?”

  “可能会有人问,三个人种地,那其余的七个人靠什么吃饭,获得粮食。”

  “投入到工业。”

  朱高炽说道。

  周世丰眼睛一亮,万三听得云里雾里,贵人在说什么东西,感觉神神叨叨似的。

  小九皱眉苦思。

  技术上他一点就通,可贵人说的这些道理,让他有些跟不上,需要仔细分析。

  “工业就是创造更多的生产力,把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十个人中,五个人种地,甚至三个人种地,其余的七个人中,大多数加入到工业生产之中。”

  “工业把其余的自然资源,例如煤,铁,石灰,火药等等,制作出廉价的商品。”

  “用丰富的商品,从社会中获得钱,再用钱换取农夫手里的粮食。”

  道理圆回来了。

  哪怕是万三,也懂了贵人的意思。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g89.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g89.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